专家之声魏革*回顾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2023/5/9 来源:不详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1231/6757002.html
专家之声
自年以来,*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过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作为金融系统最高规格的会议,每次均对我国下一步重大金融改革方向和*策“定调”。
本文通过回顾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情况,对二十多年来我国金融改革的内在逻辑和演进路径进行了梳理,形成了*对金融工作领导的一些规律性认识,旨在为做好新形势下的金融工作提供经验借鉴。
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情况
(一)年11月17日至19日,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金融改革、整顿金融秩序、防范金融风险的通知》,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对人民银行自身机构进行了改革,原有的省分行被撤销,改为9个大区行。
批准设立中共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对金融机构*的组织实行垂直领导。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定向发行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亿元。
设立信达、华融、长城、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国家商业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经过系列改革,我国金融秩序明显好转,金融市场在规范中发展壮大,有力支持了国民经济稳定增长,成功经受了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
(二)年2月5日至7日,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召开后四年多时间,金融整顿、改革和发展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在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中央决定组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上市。
同时快速推进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在股份制改革与海外上市项目的实施上得到了一系列关键*策支持。
此外,撤销中央金融工委,成立银监会,并成立国有银行改革领导小组,酝酿、统筹、部署国有银行改革方案。
会议还做出了改革农信社的决定,为此后农信社改革的全面铺开确立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指导方针。自年第二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以后,我国金融工作取得显著成绩,金融业迅速发展壮大,金融改革迈出重大步伐。
(三)年1月19日至20日,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正处在我国金融改革深化推进、全面开放融入世界之际,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已进入关键阶段,发展战略正从追求经济增长为主向建设和谐社会转变,金融业处在一个重要转折期,也处在一个重要发展期。
与年的工作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根据我国经济金融发展的客观情况,继续提出加强金融监管、推进国有银行改革和农村金融改革、发展证券和保险市场、加强宏观调控等原有议题,同时根据新时期新特点,增加了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强调外汇储备管理、发展债券市场等新内容。
会议研究设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承担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工作,对农行股改模式争论给出了最终答案,对国开行的改革也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还对农村金融改革、金融中心建设等实际问题进行了具体部署,为今后的金融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标志着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启动。
(四)年1月6日至7日,第四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这次会议突出了大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功能的基调,明确提出要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坚持创新与监管相协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坚持自主渐进安全共赢的开放方针,强调了实施逆周期金融监管、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重要性,提出了要规范发展债券市场、金融机构要建立全面审慎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资本管理等等,这些重要的发展思路对我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完善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五)年7月14日至15日,第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
与前几次会议相比,这次会议所处的宏观大环境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宏观经济由以前的“高增长”转向了“新常态”,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矛盾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金融是国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性制度”,提出了金融工作要把握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的四项原则,为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勾画了蓝图,确立了金融*策的未来取向。
会后,我国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进一步扩充和强化人民银行相关职能,将过去地方*府的协调机构升级为实质性的监管机构,形成了目前“一委一行两会一局+地方监管局”的新金融监管格局。
及时出台“资管新规”,金融违法犯罪行为受到严厉惩治,不法金融集团风险逐步化解,一大批非法集资案件得到有序处置,金融体系内部高杠杆有效下降。
进一步放宽持股比例限制、大幅削减对外资设立机构和开展业务的总资产、经营年限等数量型要求,扩大投资入股外资银行保险机构的股东范围,金融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
资本市场改革发展明显加速,科创板顺利设立,注册制试点成功落地,创业板、新三板等一批重大改革相继推进,直接融资呈现加快发展的积极态势。
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及经验总结
(一)始终坚持强化*的领导,强调金融的中央事权
我*历来高度重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成功召开,更加凸显了*在指导金融工作方面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地位,充分体现了我*把方向、管大局、定*策、促改革、保落实的突出作用。同时,*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也通过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金融工作主要是中央事权得以更加明确。
在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在讲话中强调,“这次会议对银行、证券等金融机构管理体制的改革,对金融系统*的领导体制的完善,是我国金融体制的根本性改革和制度创新。”李鹏同志在讲话中也指出,“人民银行是中央银行,是国家进行金融宏观调控和对金融机构监管的机构,必须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地方不得干预,金融调控权在中央,不应在地方。”会后,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完善金融系统*的领导体制,加强和改进金融系统*的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决定成立中央金融工委和金融系统*委,金融机构*的组织实行垂直领导和干部实行垂直管理。
此后,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都对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作出了相应的安排部署。在第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将*对金融工作的领导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必须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领导,要坚持*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此次会议决定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表明*中央将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的系统性、协调性。
从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实践看,正是因为*的坚强领导和正确指引,我国金融事业才能一次又一次实现跨越发展,才能取得当前的巨大成就。加强*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以往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新时代做好金融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最大优势。
(二)始终坚持稳中求进基调,体现渐进式改革思路
从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实践来看,稳中求进是一贯的基调,体现了一种渐进式改革的思路。
第一次会议的重点可以总结为“治乱”,主要体现在有效遏制了当时的金融乱象,使金融活动逐步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也使当时的各级领导干部对金融工作有了更为正确的认知,为此后的改革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第二次会议的重点可以概括为“整固”,总体延续了第一次改革的方向,以强化金融监管、继续压降不良为主,重点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确定农信社改革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积累了经验、树立了信心。
第三次会议的重点可以概括为“补白”,在前两次会议的改革安排中,更多强调了城市金融改革,相对忽视了农村金融改革;更加注重了商业银行,相对忽视了*策性银行;更加注重了股票市场,相对忽视了债券市场。对于这些改革的“滞后”领域或“空白”方面,则是第三次会议重点推进的内容,改革更加注重“金融资源的均衡化”,也为下一步改革提供了指引、明确了方向。
第四次会议的重点可以概括为“拓展”,在第四次会议中,围绕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两大主题,民营银行试点、沪港通试点等相继推出,利率管制全面放开,存款保险制度正式落地,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使我国金融改革能够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继续拓展。
第五次会议的重点可以概括为“重塑”,经过前几轮改革的积累,这次会议对金融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从明确金融工作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大任务,到提出回归本源、优化结构、强化监管、市场导向四大原则,改革的主线更加清晰;无论是在重塑监管体系、优化金融结构,还是完善金融市场、推动金融开放等方面,改革的举措也更加系统全面,针对性、协同性、科学性更加凸显,我国金融业进入了稳发展、强监管、防风险的新阶段。
我国正是在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成功应对了年亚洲金融危机,才能启动国有大型银行股改。正是基本完成了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股改和农村金融改革,才又成功抵御了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才有可能进一步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等改革。而只有市场化改革到达一定程度,才能够更加稳妥地扩大金融开放、促进金融创新。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方式,是我国金融事业发展能够行稳致远的重要保证。
(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金融为民价值追求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的宗旨,*领导下的金融工作必然具有鲜明的人民属性。我国的法定货币是人民币,中央银行是人民银行,也反映了我国金融业明确的价值取向。
在历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部署中,都始终把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满足广大人民金融需求作为金融改革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一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强调要大力整顿和规范金融秩序,彻底取缔一切非法金融机构,严厉惩治金融犯罪和违法违规活动,根本上是为了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会议要求对无法救助的各类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坚决实行清盘关闭,由人民银行有条件地对地方适当借款,用于支付被关闭金融机构支付自然人的存款,人民的利益仍然被放在首位。
在随后的几次会议中,先后提出加大金融服务“三农”力度、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推出完善存款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策措施从本质上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会议上强调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深化金融改革与创新,大力倡导发展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农村金融,进一步明确了我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根本方向和目标追求,谱写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金融事业发展新篇章。
历史的实践充分证明,只有扎根于人民,坚定不移践行金融为民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增强金融人民性,*的金融事业才能根深叶茂、基业长青。
(四)始终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适应市场经济客观规律
自年*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以来,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始终坚持市场化的取向。在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中,“市场化”始终是主导改革方向的“关键词”。
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要“把银行办成真正的银行,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步伐”,会后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限额的控制,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金融市场化改革正式起步。
在第二次会议上,重点强调“必须把银行办成现代金融企业”。此后,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先后完成股份制改革,挂牌上市,金融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取得重要突破。
第三次会议提出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策性银行改革等。年12月,汇金公司注资国开行,国开行推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商业化运作。
在第四次会议上,将“坚持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改革导向”作为做好金融工作必须把握的五项原则之一,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化金融市场化改革与对外开放,最大限度地减少*府对微观金融活动的干预,激发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会后,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存款利率浮动上限全面放开,市场化改革的成效更加凸显。
第五次会议,进一步明确金融改革和发展要始终坚持市场导向的原则,强调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对历年来系列金融改革举措进行梳理可以发现,尽管很多改革分属不同领域,但种种改革举措均指向市场化方向。坚持市场化和商业化改革路径,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基本原则。
(五)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一切从实际需要出发
认真对比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的背景和成果,就会发现我国的金融改革发展始终立足国情实际,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紧迫,就首先解决什么问题,体现了非常明显的问题导向,也使得会议的成效更加具体和务实。
比如,第一次会议中,针对地方*府对金融过度干预的问题,推动完成了人民银行的机构改革,成立了大区分行;针对高企的不良贷款率,会议决定通过定向发行特别国债,为国有商业银行充实资本金,并设立四大资产管理公司,接收从国家商业银行剥离出来的不良贷款。
第二次会议中,针对金融开放带来的现代金融发展的压力问题,重点强调了要把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造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金融企业,推动组建中央汇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主导中国银行业的重组上市。
第三次会议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外汇占款大幅增长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以及金融发展城乡不均衡的问题,会后设立了中投公司专业负责外汇储备的投资管理,有效解决外汇占款问题;同时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重要成果。
第四次会议则吸取了年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突出强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把防范化解风险作为金融工作生命线。
第五次会议则重点针对分业监管的漏洞,对金融监管格局进行了重塑,成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合并银、保监会,及时出台“资管新规”,“影子银行”得到了有序拆解,有效压降了金融体系的杠杆率。
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金融创新发展的同时也会导致监管不足、存在风险漏洞,在改革发展进程中,难免遇到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校准改革思路,调整应对之策,才能确保金融事业不断进步、取得新的胜利。
(六)始终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服务实体和风险防范
五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虽然在主要内容上有所不同、在改革重点上各有侧重,但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两大任务。一方面,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也是金融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是做好金融工作的永恒主题,是金融安全的前提,是国家安全的保障。两者相伴相生、辩证统一。处理好服务实体和防范风险的关系,是我国金融健康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长期以来在金融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基本经验和重要方法。
第一次会议提出,“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体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调控监管体系”,说明金融发展必须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也体现了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同时,提出要“增强防范和抗御金融风险能力,为进一步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在第二次会议中,既强调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是顺利推进金融改革和发展的基础,是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策的必要条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也大力推动国有银行改组上市、推进农信社改革,其目的也是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第三次会议强调,要“正确处理金融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坚持把金融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经济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在保持金融稳定安全运行中推进金融改革发展。
第四次会议更是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功能作为会议所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