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Livox览沃激光雷达救世主

2023/6/23 来源:不详

作者: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让子弹飞宣传图片

年的1月1日,小鹏汽车正式官宣与Livox览沃激光雷达合作,将在今年推出的全新量产车型上使用Livox览沃定制版车规级激光雷达。

经过半年没日没夜的努力,邓睿豪和他的团队终于拿下了小鹏汽车。此场战役可以说是Livox览沃4年多发展历程中最重要的战役,没有之一,堪比赤壁之战,三分天下就此开始。

Livox览沃自年成立至今,公司一直没有找对方向,产品也一直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虽然相继推出了觅道和浩界系列激光雷达,但在行业的知名度远远不如禾赛科技和速腾聚创,甚至镭神智能都比它有名。

同样都是年成立的公司,差距差的不是一点半点。不止在产品线上的知名度,连公司的团队人数也是2个竞争对手的一半。Livox览沃在小鹏汽车官宣合作之前,在行业没有一点存在感。

作为背靠巨头大疆的激光雷达公司,同时还共用大疆的产业链和技术,产品做成这样,团队成员非常不爽,从上到下,都憋着一股劲!

在1月1日这天,爆发了。

(小鹏和Livox合作图片)

Livox览沃团队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一扫过去4年的隐晦岁月。邓睿豪决定和他的2个小伙伴一醉方休,来释放过去4年压抑在心中的不快。这种喜悦是精神,是信念,是团队的胜利。

这一天注定要载入Livox览沃发展光辉史册中。

邓睿豪,李贺和陈鸿儒三位少年英才兴致冲冲的预定了一个包间,开始回味和展望Livox览沃激光雷达事业。

拿下小鹏

一上来,三个哥们就碰了三杯,庆祝公司和小鹏汽车达成战略合作。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干!”

陈鸿儒第一个开口了,我认为这次合作睿豪居功至伟,如果不是睿豪敏锐的把握住主机厂的微妙变化,我们览沃可能永无出头之日。

年6月,主机厂在看到特斯拉接连的出事故后,开始反思什么样的辅助驾驶才是最安全的。特别是造车新势力,他们开始不再一味的排斥激光雷达,而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

我们销售团队之前找了他们好多次,但总是以各种理由委婉拒绝我们,说什么消费者不会为这个产品买单。

不过话说回来,特斯拉真的很操蛋,为了卖车,不顾车主的生命安全。装个激光雷达有那么难吗?有时候盲目的自信变成了自幻。几次撞击在白色大货车上,难道他不知道激光雷达对白色物体的反射率很高吗?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白色大货车。

邓睿豪作为前大疆全球产品线负责人,其实是最了解市场需求的。

激光雷达作为3D传感器具有测距远,分辨率优,受环境光影响小等特点,完全可以成为智能驾驶的第三只眼睛,弥补传统ADAS的自带缺陷,系统误报等问题。

同样我相信小鹏汽车也面临这个困境。每当我翻开一辆L2乘用车说明书时,你会发现密密麻麻的功能介绍,消费者基本很少看。但是一出事故呢,就开始骂汽车厂商,骂特斯拉,蔚来小鹏等新势力。这个问题就需要车企好好想想如何教育消费者?

而激光雷达则是提高用户体验的一个显著推手。因为这是个新东西,包括消费者在内大伙都想一探究竟,而且人类天生对科技硬件有探究的欲望。不仅在安全方面,对于提高其高级辅助的启用率也很显著。

小鹏汽车作为“软件定义汽车”的代表,其乘用车ADAS启用率却只有20%-30%。于是在各自的需求下,双方一拍即合,览沃和小鹏开始接触。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每周都要进行一次3-5个小时的会议,有时甚至一聊一晚上。双方不仅在硬件方面讨论,也包括览沃的开放数据集及开源算法融合问题。在这个讨论过程中,掉头发是常有的事。

(Livox览沃测试图片)

邓睿豪不好意思的说,其实这个功劳是属于大家的,属于我们多人的团队的,敬我们勤奋,毅力坚决,不服输的团队。

能达成这个史诗级的合作,主要是时机把握的非常好。在沟通中,我们也发现在上不上激光雷达这件事上小鹏也是心知肚明,只有激光雷达才能处理好更复杂的城区驾驶情况,XPILOT3.0和NGP最多只适合高速和高架。

公司产品战略问题

听着2个哥们的深刻分析,李贺借着酒劲,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错误。

你说我们怎么这么笨呢?非要在一些不起眼的小产品上投入这么多精力。我们一上来就聚焦自动驾驶、机器人和智慧城市三大场景,完全没有精力搞。虽然也发布了好几款针对性的产品,但是都很平庸,没有一个箭头产品。

形成不了规模,都是扯淡。我们虽然也有几万台园区物流、智慧港口的预定订单,但实际对于我们提高行业知名度没有任何帮助。

(目前Livox已经形成了一个鲜明的产品矩阵。Mid系列主要面向于工业,测绘、安防市场、智慧城市的市场;Horizon和Tele-15主要面向于汽车市场,Horizon和Tele-15互补。)

李贺继续抨击到,Mid系列更像是一个半固态补盲激光雷达,但和机械补盲激光雷达相比,并没有什么显著的区别,除了价格,但FOV却只有70度。

(Mid-70图片)

Horizon系列虽然获得了一汽和AutoX的使用,但是由于其性能原因,已经被AutoX弃用。

Tele-15产品主要应用在高速公路,但探测距离只有米,和米的安全距离相差甚远,实属一个鸡肋产品。

纵观公司所有的产品线,没有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全部是自我感觉良好,但实际和竞争对手一比,性能完全不在一个级别上。

李贺自责道,作为公司的战略总监,我感到我的职责并没有做好。是我对不起大家,对不起团队,导致公司的产品线混乱而又鸡肋。到头来我们只能作为价格屠夫,以低价在市场竞争中取胜,但是目前客户最看重的还是产品的性能。

我要感谢睿豪,来,干一杯。

如果没有睿豪,咱们就像站在了一块沼泽地,只能慢慢的,无声无息的沉下去。睿豪让我看到了黑暗中的一道光,一道重生的光。

睿豪安慰道,这也不能怪你。每个战略肯定都要有试错的机会,不可能推出一个产品就火一个产品,这不现实。退而求其次,这和我们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关系。

我们的口号是,希望将前沿技术平民化,大众化。这必然引导我们优先考虑的就是成本问题。而只有去做低速场景的激光雷达,才能真正的做到低成本。

如果是高速的话,我们的点云数据有时候也跟不上,非重复式扫描技术不一定够用(与传统机械激光雷达相比,浩界的FOV视场覆盖率取决于积分时间)。

此外,我认为我们这种思路并不是完全无用,像这次和小鹏的合作,就发挥了我们的优势。万元内激光雷达,非重复式扫描技术,特定ROI区域点云密度,超帧率,这些之前我们为了降低成本而奋斗的技术都用上了。

之前我们团队的积累,就是为了今天这一战。

陈鸿儒点点头,我们之前虽然走了很多弯路,但是我们的技术积累是有效的。成本就是我们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这种思路也同样适用于Livox。我始终认为现在激光雷达的主流数量统计单位是”台“而非摄像头的”颗“就是因为尺寸问题,因为价格问题。

我们背靠大疆的产业链和项目管理优势,这种资源不用白不用。特别是我们独创的DL-Pack封装工艺,对焦环节比竞争对手提高了几十倍,大大简化了繁琐的人工对准工序,这就是我们的底气,我们可以做到千元产品的底气。

在我和客户的接触中,客户第一位关心的还是成本问题。特别是在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各家自动驾驶公司都在把自己的车队从几十辆上升到几百辆,成本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考虑因素。

传统机械式激光雷达为什么成本那么高,最主要原因是人工参与程度太高了,导致没有办法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和劳动力成本在财务考核中都是算亏损的。

我们在采购、供应链、生产包括售后等部分与大疆共享一个体系,大大降低了物料成本和管理成本。像我们这样产业链齐全的公司,行业里很少见,各种实验室,测试中心,要什么有什么,这是其它初创公司所不具备的。未来我们的生产线可以做到1小时生产20颗激光雷达,而像禾赛和速腾聚创可能要几天才能生产一颗。而且我们的生产制造工艺与试验检测能力都符合各种认证。目前我们的规划是年产能50万台,绝对满足小鹏汽车的需求。

这个功劳,我认为李贺也有一份。

李贺被2个人安慰后,心情突然舒畅了起来!拿起酒杯说道,睿豪分析的高,鸿儒分析的(很)硬(核)。只见睿豪和鸿儒一起拿起酒杯,李贺的战略布局才是又高又硬。

为我们今天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和团队基因。

(让子弹飞片段图片)

三个人哈哈大笑起来!

新浪潮

李贺一改之前的谦逊,大声讲道,现在Robotaxi公司,都在逐渐从机械式的激光雷达转向类固态的激光雷达,机械激光雷达成本太贵了,而且也不能随着大规模量产而显著下降。

L2车型呢,也开始想明白了,单凭视觉感知是不可能实现城市辅助驾驶的,必须装配1到2颗激光雷达。

在这样一个历史变革的巨大机会中,之前是因为我们不专注,没有在行业打出公司名号,这次浪潮有可能是我们最后一次机会,谁家的固态激光雷达能打出名堂,谁家可能在接下来的冲刺阶段中就占有制高点。

如果不能抓住这次浪潮,我们可能真的就没有机会了。乘用车作为运行场景最复杂的领域,相应对传感器的成本、可靠性及可量产性也要求最高。我们必须攻克掉最难的,才能抢得先机,否则就是温水煮青蛙,在无声中死去。

陈鸿儒讲道,没错,年到年是机械激光雷达发光发热的4年,年到年则可能是半固态激光雷达发展的4年*金期。

任何想在这波浪潮中打出名堂的参与者,必须解决“成本,量产,可靠性”这3个问题,也可以理解为三堵墙,你必须撞破,哪怕粉身碎骨。否则前装就是幻想,消费者可不会为这几万元的激光雷达买单。

我觉得我们是最有可能在这个浪潮中脱颖而出的,主要是因为我们有2个致胜法宝,一个是技术路径选择,产品本身的设计很简单,技术方案的可量产性很容易,一个是高效,体系化的生产流程。

相同线束效果,能做到万元以下的,就只有我们一家。整个激光雷达成本的下降将会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未来我们利用大疆整个产业链优势,可以做到0-0元左右。

邓睿豪表示认可,趁着酒意说道,我发现了1个惊天大秘密。在我们和主机厂接触的过程中,发现只有造车新势力,才能创新性的制造一个新物种。

为什么呢?

老主机厂由于巨大的历史包袱,顶层架构缺乏前瞻性的设计,在原有的车型上已经不能承载新的物种。而Tier1、Tier2则供应商提供了大量的”微创新“,导致功能堆砌越来越多,整车线束、控制器已经臃肿不堪。

而且很多Tier1公司,直接将ADAS以软硬件耦合的方式打包卖给主机厂,主机厂对原始数据根本无法触及,车辆发生事故时也无法快速找到问题,迭代能力逐渐丧失。

这就需要新主机厂从根本性的解决这些问题。对于激光雷达公司而言,特别是提供软硬件一体的固态激光雷达,再和老主机厂的老车型合作已经没有多少意义,只能是浪费时间。

他们原有的车型已经不能承载AI算法,只有在新车型上融合这些高科技,才能完成自我更新,否则老旧车型注定是要被淘汰的。

包括L4级车厂,必须拥抱新主机厂和新车型,才能让自己的自动驾驶软件发挥到最大,否则有意或者无意的车辆架构都会阻碍技术的发展。

在此我提出2个观点

对于L4级的自动驾驶公司而言,如果你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那么你就不属于自动驾驶第一梯队。

如果你的测试车和运营车还是传统主机厂或者还是老车型,那么你就会面临被行业淘汰的风险。

李贺称赞道,两位的分析真的是又高又硬(核)。

李贺继续讲道,虽然我们在产品战略上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状,但是我们在产品技术路线上的选择是正确的。

机械式激光雷达属于过去时,纯固态激光雷达属于未来,这已经成为雷达厂商和主机厂都认可的行业趋势。传统机械激光雷达,线与线之间总会有间隙,在线不够密集的情况下,存在漏检物体的可能性。再加上成本和量产的问题,决定其不可能代表着未来。

(激光雷达发展路线)

Livox在初期产品设计时,研究对比了多线旋转式、MEMS、Flash、光学相控阵等激光雷达技术方案后,最终锁定了非重复式扫描技术。

这个技术使我们一举攻破了制约激光雷达规模化应用的“成本、可靠性及可量产性”三大瓶颈。特别是和小鹏定制的Horiz产品,点云密度也提升近2倍,ROI区域内积分时间0.1秒下的等效线水平。

这是什么概念,这是什么概念?有时我都佩服我们自己的团队。

邓睿豪讲道,来干一杯,为我们技术团队过去的努力,干。

李贺讲得很对,我也发现MEMS最大的问题就是微振镜的扫描角度是由控制电路调节的,保证角度精度是主要的技术难点,其量产可行性比较低。

而Flash激光雷达呢,最大的问题是能量值低、量程难以到达20米以上,因此不能充当主传感器。与MEMS和Flash相比,OPA接收部件的不成熟,导致阳光下噪点比较多,是一条更为不成熟的路线。

上述四条技术路线都有各自的优缺点,但无法形成量产、性能、和可靠性上的平衡。

对于最早车规级的Scala激光雷达转镜式方案,我们团队考察和考量了很久,并最终采用旋镜式方案,这是一个困难而艰巨的决定,包括北科天绘和华为都在使用转镜式方案。

而像速腾聚创和图达通采用的是MEMS方案,不同技术路线的车规级固态激光雷达确实会给新客户带来一丝烦恼和挑战,前期的车规级更多的是定制的,一对一的合作。

车规标准化问题

陈鸿儒点头表示认可,每合作一家主机厂,我们就得认证一遍,现在行业最大的问题是怎么样能打通整个激光雷达车规标准。

目前行业的现状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很难去验证激光雷达过车规的真伪。我们虽然过了小鹏的车规,但是否能过奔驰、宝马、奥迪、大众或者丰田的车规,都不确定。

(Livox车规级激光雷达HAP图片)

激光雷达车规的判定,也不是依据真实的测试数据,而是看能否拿到客户的相关标准,拿到定点车型。只要激光雷达在性能方面满足车企功能要求,且通过验证就能上市。

由于业内并没有统一的车规标准,导致激光雷达的测试也参差不齐。那么,想要产品量产交付,激光雷达企业必须与主机厂不断磨合。在我们团队和主机厂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他们除了价值和成本问题外,对产品性能、制造工艺,项目管理等要求特别严格。

目前行业的各个玩家都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即便谁暂时领先,也不构成未来绝对的优势,很有可能在未来三年的激光雷达市场中出现你追我赶的现象。

所以我们要时刻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4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苏ICP备17026855号-2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