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城市充满活力

2023/2/15 来源:不详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201/6038041.html

当下的中国,既处在两千多年来的第三次空间格局大变迁中,也恰逢整个社会从传统向现代、从计划向市场、从封闭向开放的大转型中。在高速增长势头放缓,中国社会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深化市场改革与推动双循环的形势下,“向心城市”的趋势正愈发凸显。

城市持续发展的活力与动力,是向心力的来源,那么是什么让城市充满活力?

陆铭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编辑

崔赫翾瞭望智库

本文为瞭望智库书摘,摘编自《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上海人民出版社年7月出版),原文有删减,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分享、学习、匹配

支撑城市活力

年,我来到了位于深圳蛇口的一个“网谷”。蛇口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端地,如今早已不是工厂林立的景象。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工厂改造成了文创园区,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数字创意、网络游戏、物联网,各种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正在这里形成集落。

这些企业为什么不去成本更加低的城市创业呢?原因并不复杂。这些企业在深圳能够有更好的创业氛围,更多的相关从业人才源源不断进入深圳。不仅如此,大量小企业仍然和大公司有业务往来。

创新很讲究外部性。“外部性”这个词,原本是指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好处,却没有直接获得回报(正外部性),或者一个人的行为给别人带来了坏处,却没有直接得到惩罚(负外部性)。在创新行业里,大量的人在一起工作,不断地交流创新的想法,产生了巨大的“正外部性”。

创新不在书本里,而在空气里,在走廊和咖啡馆里。

“网谷”中还有一幢楼,更加有趣。这是由旧厂房改造而成的联合办公场所,很多初创的小微企业,在这里迈开 步。它们甚至并不需要独立的办公间,而只需要租若干个办公位。办公设备是共享的,会议室也是共享的。对于初创企业来讲,这大大地节省了创业成本。而对园区来说,同样的办公空间,通过增加共享的比重,反而集聚了更多的小微企业和人才,办公场所的利用效率和平均产出也获得了大幅度的提高。联合办公场所还给一些互联网企业提供了合适的场景,一些智能办公的新产品,就在这里得到了最初的应用。

不仅如此,在联合办公场所逐渐长大的企业,接着就进入到周边的园区办公楼,由此产生良性循环。人才的集聚,又是形成良好社区的条件,从而带动了周边的住房需求。产业园和城市真正地融合在了一起,实现了所谓“产城融合”的发展。

联合办公加小微企业创业园的模式,正在大城市里逐渐兴起。在上海,这样联合办公的模式,可以将成本降到使小微企业能够负担得起在外滩附近的“豪华”地段办公。在西安,联合办公的模式,也成为吸引小微企业进驻的一种手段。

产业园区、联合办公这样的一些模式, 地体现了支撑城市活力的集聚效应的三个重要机制:

是分享。不同的企业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联合办公场所,通过共享办公设备和会议室,企业运营成本得以降低。

第二,学习效应。大量的创新人才集聚在一起,在工作场所相互交流,甚至下班之后一起喝杯咖啡,都是在学习。这在经济学里叫“人力资本外部性”。

第三,匹配效应。只有企业和员工大量聚集在一起,才更加容易相互找到适合自己的对方,产生高效率的匹配。

城市中大量 人才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有激烈的竞争。但同样也因为能够有机会和 的人在一起,年轻人才更有可能获得更快的成长。

有个医生朋友曾经考虑过是不是要换个城市,后来放弃了。医院,有来自全国的病人,病例丰富,能加快经验的积累。而且,他就在全国 的科室,周围的同事也是 的,可以相互切磋。不仅如此,他动手术的时候,周围配合的护士团队,一个眼神过去,他们就知道需要什么配合。

从数据上来看,人口是逐渐向大城市集中的。而专利作为创新的具体指标,它的集中程度,要远远超过人口的集中程度。

数据显示,年,深圳国内专利申请量为件,同比增长21.89%;其中,发明专利申请件,申请量在全国各大城市中居第二名,同比增长6.96%。在年主要城市发明专利授权量排行榜中,北京市 ,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件;其次为上海,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件;排名第三的是深圳,发明专利授权量为件,其后分别为南京、杭州、广州、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青岛、天津、济南以及宁波。

世界的样子是由人们的选择决定的。城乡发展的路子不是谁主张出来的,而是人们用脚投票选出来的。有的人可能怕竞争,而另外一拨人却偏偏喜欢迎接挑战。喜欢迎接挑战的人去了大城市,而城市成了整个中国创新发展的引擎。

2

以生活留人

近20年来,城市经济学家注意到,城市已经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于是一个新的名词诞生了——消费型城市。消费型城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购物 ,而是城市各种服务业的综合品质。

年10月中秋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图虫创意

一个城市如果成为消费型城市,可以增强城市的竞争力。越是你想吸引的人才,他越可能有服务消费的需求,而且他还特别在意服务的品质和多样性。如果一个城市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它对于人才的吸引力就越大。同样道理,城市的吸引力还来自环境、空气质量、公共服务、文化艺术氛围,以及安全、公正、法治。中国当前有很多城市正在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但恐怕不能认为消费型城市是商业步行街加购物就够了。

对于个体来说,当一个劳动力愿意生活在一个生活品质很高的城市的时候,他会愿意为那些看似免费的生活品质而放弃一部分收入。

人才被吸引来,这又会推动这个城市的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包括技术创新,然后又进一步地带动城市发展。城市的管理者如果真的想吸引人才,那么,就去改善公共服务吧,去治理环境吧,去打击犯罪吧,去增加城市的温情吧,去加强文化建设吧......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吸引人才的*策。特别是对于新经济来说,可谓得年轻人者得天下,所以要让城市更宜居、更宜业。

对于大城市来说,提升生活品质是打造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那么,对于小城市就更是如此了,空气质量、建筑特色、民族文化、可口饮食等等这些十分重要了。东到浙江舟山,南到云南大理,西到西藏林芝,北到内蒙古满洲里,无不如此。

总结一下,分享、匹配和学习这三方面的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城市比农村更能带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在研究中,有大量的证据表明,相比于一个小城市,大城市的劳动生产率更高,创新更活跃,收入水平也更高。

以前,城市强调“以事业留人”。未来,更重要的,将是“以生活留人”。

3

丰富面对面生活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城市里将产生“人民日益增长的见面需求”与“短缺的见面场所”之间的矛盾。

我们该怎么办?商家的反应是最灵敏的。在成都的双流机场不远处,有一个蛟龙工业港,据称是全国首家由民营企业开发和经营的工业园,实际上,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工业园,而是一座新城。在工业港的周边城区,有一家海滨城购物中心,里面的海洋馆养着巨型的鲨鱼,可以免费看。海洋馆配建了酒店,可以住在这家可以看鲨鱼的酒店。家长们带着孩子来看鲨鱼,带动了商业中心的人气。就是这个位置并不算好的商业中心,却成了全国营业额 的商业中心之一,当地的一家电影院也成了全国票房收入 的电影院之一。

再让我们看看服装品牌的实体店和试衣间。人们在惊呼,网络购物已经打败了服装品牌的实体店。很多人到实体店里,只是去试试衣服,然后回家再到网上去买。那么,实体店真的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商家不傻,他们一定会把实体店关掉。但是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会到实体店里去试衣服,一件衣服好看不好看,穿到身上才知道。他们在试衣间里试衣,拍照,发朋友圈。结果,表面亏钱的实体店和试衣间,却借着网络技术成了服装品牌的活广告,大量年轻人不自觉地成了推销服装的“志愿者”。

武汉的汉正街就有一个网红直播中心。在这里,网红直播不仅仅是网上带货,还走到了线下,消费者可以在体验区现场下单。直播半岛周边是服装展示区,中间就是直播间,市民可以走进直播间试衣,让粉丝当参谋。你看,在这个例子里,信息技术和见面的需求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它们既是互替的,也是互补的。

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见面需求,以及日益发展的“体验式经济”,公共*策又该怎么做呢?那就是提供见面的场所,改善便于见面的基础设施,让面对面的生活变得更为丰富。城市需要街边店,需要咖啡馆和茶楼,需要可以看的古建筑,需要街头演艺。

当然,所有公共场所和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有代价的,需要做成本收益的分析。怎么建,建在哪里,都需要做仔细的评估。但有一点是需要特别谨慎的,那就是,公共*策不要去 城市的活力。举几个例子。

,简单地把生态城市理解为大公园、大广场。世界上有一些大城市存在着大公园,是有其历史成因的,纽约的中央公园就是这样一个例子,现在它已经成了城市的历史记忆,而不只是个公园。而且纽约的中央公园、伦敦的海德公园都是和周边的居住区、商办街区连通在一起的。这样的公园利用率很高,是周边居民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又抬升了周边物业的价值。

但是,对城市规划中的新建公园来说,是不是需要建设连成片的大公园,要进行仔细评估。即便答案是需要,也要考虑,这个大公园要建在什么样的位置?怎么建?以及要建多少个。在大城市,如果把大公园建在主城区,容易形成很多丁字路口,增加交通拥堵。为了达到环境宜居的目的,其实“口袋公园”的模式更好,可以把公园建得多一点,小一点,增加市民去公园的可达性。

第二,盲目拓宽马路。在城市规划里有一个话题和马路的密度有关,那就是封闭式街区与开放式街区的选择。在欧洲和日本的城市,街道密集,很少有用围墙圈起来的大片街区,十字路口密集,路口之间的距离较短,这种“开放式街区”的易于行走性强,容易产生街道活力。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提出,鼓励新建住宅推广街区制,原则上不再新建封闭式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实现内部道路公共化。这样可以增加城市道路的“毛细血管”,使交通更为通畅。

不少居民担心这会产生安全问题,其实,开放式街区路边的小店和行人会形成“街道眼”,反而有利于提高社区安全。而街道的车流则可以通过与人行道隔离、设置减速带控制车速来提高安全性。封闭的内部道路开放后,街边人流增加,各种小店就多起来了,居民的生活也更方便了。

第三,对街边店的整治。道路两侧的街边店能存在,甚至成了百年老店,是因为满足了市民的需要。当然,街边店有时也会产生一些问题,比如说环境卫生

脏乱差,又比如说,产生了噪声。

面对街边店的问题,应该治理它的问题本身。噪声是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来减少的;环境卫生脏乱差,更是现有的城市管理条例就能够覆盖到进行解决的。

公共*策应该尽量去满足人们合理的需求,为这些合理需求提供制度、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各个层面的支持。

库叔荐书

《向心城市:迈向未来的活力、宜居与和谐》

上海人民出版社

本书通过展开关于向心城市体系的论述,试图扭转社会公众对“城市”概念的认知误区和在城市治理方面的成见,从实践出发,用普遍的经济发展规律和数据说话,破除规划思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262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苏ICP备17026855号-2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