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协十三届三十五次常委会议委员建言
2023/2/17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白斑圆梦征程 http://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
编者按
■6月29日,市*协举行十三届三十五次常委会议,围绕“推进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专题议*。会上,陆月星常委代表人资环建委作主旨发言,深入分析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面临的机遇挑战,从集成优化营商环境、提速打造 产业集群、聚焦张江科学城建设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郑杨、游闽键、陈启宇、方怀瑾、蔡友铭、蒋怀宇等常委和委员围绕强化金融服务、营造国际 创新创业生态、推动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等议*建言。市*协常委钮晓鸣、杨劲松就做强创新引擎、推进文旅融合创新即席发言。本报特辑选委员发言,以飨读者。
“六个再”助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
■陆月星市*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主任
*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立足于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时代背景和疫后恢复再发展的阶段特征,浦东新区要着力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以高效能治理推动高水平改革开放。从经济治理、社会治理、城市治理等领域切入,着眼系统治理、重点突破,就当下加快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提出“六个再”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营商环境再集成
营商环境没有 只有更优。近年来,浦东新区深化*府“放管服”改革,着力打造 营商环境,一大批首创性、引领性改革举措从浦东走向全市、走向全国。但本轮疫情对浦东、上海乃至全国的营商环境都带来了重大冲击和影响,世界银行全球评估也由“营商环境”向“宜商环境”转变,显示出当前优化营商环境面临新理念、新要求、新挑战。
当务之急是要重振信心、稳定预期,企业迫切希望*府能推出一批针对性强,让人“眼前一亮、心头一热”的*策措施,这方面,希望浦东新区能够领上海乃至全国之先。从长远来看,要坚持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改革探索,努力打造更高水平的营商环境新高地。一是努力营造更高水平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研究营商环境的法治需求,系统谋划浦东新区法治供给体系,用好用足浦东新区法规立法权,加快推出一批符合发展阶段特点、符合市场主体需要的浦东新区法规,统筹做好“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领域工作。二是努力营造更高水平的市场化营商环境。深入了解企业困难、积极回应企业诉求,科学 实施涉企*策,深化行*审批制度改革,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切实降低企业市场准入准营成本。三是努力营造更高水平的国际化营商环境。对标世界银行“宜商环境”新指标体系,深化制度型开放,加强与国际通行规则对接,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优化外贸发展环境,使浦东始终成为全球投资热土。
二、打造 产业集群再提速
近年来,浦东集合精锐力量培育新动能、抢占新赛道,全力打造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 产业集群。但与国内外 水平对标来看,仍有几点不足:一是产业规模“不够大”。二是龙头企业“不够强”,缺乏产业规模大、具备产业细分领域全球话语权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三是关键核心技术“不够硬”。四是区域吸引力“不够特”。
对标中央目标要求,浦东要依托良好产业基础,抓住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关键,实现产业集群建设再提速。一是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支持龙头企业对标国际 水平,发展关键技术、关键设备、零部件和重要材料,逐步缩小并追平差距。聚焦产业链关键环节,梳理“卡脖子”技术产品清单,探索项目牵引的“揭榜挂帅”等机制创新,提高国产替代能力。二是提升产业链“关键路线”。提高产业链关键环节控制力。增强产业链细分领域主导能力。促进产业链上下游联动发展。大力发展具有产业对接能力的服务机构,支持产业新型智库、集群发展促进机构、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在浦东发展。三是提升产业链协同创新。加强基础科学和前瞻技术研究。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布局。建立企业需求导向的产学研合作、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生态。同时,还需要注重张江、临港重点区域的产城融合和区域间的协同创新。
三、张江科学城建设再聚焦
年张江高科技园区成立,年上海提出“聚焦张江”战略,张江30年发展取得巨大成功。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为张江科学城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作为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张江科学城在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家战略要求相比还有差距, 机构、高端人才与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需求相比还不匹配。
围绕支撑浦东引领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的要求,建议:一是在进一步集聚重大科学基础设施的同时,更加注重优化各类科学设施管理运营机制,让科研设施更好发挥作用。既要建设好大设施,更要“管好”“用好”大设施,充分发挥大设施对于科技创新策源的支撑作用,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的实现途径。创新大科学设施开放共享机制,完善大科学设施“建、管、用”全周期管理模式。探索引入第三方管理机制,实现科研基础设施服务更专业、运营更高效。二是在进一步壮大各类科研机构的同时,更加注重培育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探索符合科技创新规律的科研管理体制。破解传统高校科研机构体制机制的弊端,引入市场化机制,构建适应科技创新规律的管理架构和运作模式。比如探索综合预算加负面清单的财*经费资源配置方式,建立以创新绩效为核心的中长期综合评价机制等。三是在进一步打造创新人才新高地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引进高层次人才、拔尖人才和团队特别是青年才俊,率先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策。塑造独特的张江机制和张江文化,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环境,打造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新格局。
四、自贸区及新片区建设再增压
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在深入推进规则、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过程中承担着重大使命,发挥着“试验田”作用。当前,新冠疫情影响叠加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全球供应链遭遇严峻挑战,对自贸区及新片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议:一是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聚焦特殊经济功能区定位,积极跟进《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印太经济框架”(IPEF)、《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率先开展压力测试,试点在金融服务、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开放力度。二是强化高端要素资源配置核心功能。加快引进能级高、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的战略性、功能性项目,吸引富有创新活力的国际科技人才落地生根,在科研设备、项目资金、网络开放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推动前沿产业集聚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临港新片区与自贸试验区的改革创新示范引领作用。谋划出台新一轮支持新片区发展*策举措,大胆先行先试,带动自贸区制度创新,率先构建全球 营商环境,梯次推动新片区与自贸区的创新功能及成果向浦东引领区、上海全市及长三角地区辐射拓展。
五、陆家嘴金融城治理再突破
陆家嘴金融城年在全国首创“业界共治+法定机构”区域公共治理模式,并产生积极影响。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陆家嘴金融城的治理模式创新还有待新的突破。
陆家嘴金融城建设已进入更新迭代期,除楼宇设施更新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推动金融城治理结构、治理模式创新。一是深化探索金融城治理模式。要更好发挥理事会和法定机构的功能,并发挥各个专业委员会作用,组织推动各类主体参与金融城经济、社会、城市治理,加快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二是强化金融城同其他功能区的联动效应。推动陆家嘴金融城与对岸*浦区外滩金融街、虹口区北外滩金融功能的协同与融合,强化陆家嘴金融功能对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三是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在金融城治理过程中积极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更好服务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
六、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再赶超
基础设施先行,是浦东30年开发开放的成功之道,也是新时代引领区建设的不二法门。当前,以浦东机场和铁路东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为浦东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事关国家沿海大通道贯通和长三角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事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功能升级和城市功能空间“东西联动”、事关浦东中部崛起和多城协同。要充分汲取虹桥枢纽开发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对标对表全球先进枢纽地区发展经验,以新理念、新模式打造“虹桥2.0”版本。
建议重点抓住几个关键:一是“联”:加强空铁联运体系建设。整合铁路车站、机场枢纽、轨道交通等不同模块功能,设置科学合理的内部捷运换乘方式,综合考虑货运需求,强化枢纽货运功能和布局货运通道。二是“融”:推动站产城一体发展。将交通枢纽建设与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紧密衔接,以现代化新城建设标准推动站产城一体发展和综合开发,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与周边大飞机制造业、国际旅游度假区等联动发展,提高综合服务能级。三是“管”,提前研究运营监管体系。将海关、边防、检验检疫等联检单位纳入管理协调机制,支持在出入境和通关*策等方面进行创新,在空铁联运、客货联运方面实现互联互认,将前期建设和后续管理无缝衔接。四是“赢”:探索利益统筹共享机制。在现有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和投资机制的基础上,鼓励多元主体参与和市场化运作,合理确定资源整合和利益分配方案,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的积极性。
深化对外开放强化金融服务支撑
■郑杨市*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委书记、董事长
浦东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区,金融对浦东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至关重要,也是引领区建设亟需突破的关键领域。引领区27条意见发布以来,在营造宜商环境、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拓展离岸金融业务等方面亟待进一步发力,争取有新突破、新成绩。为此,就金融更好服务浦东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出三点建议。
一是加快打造更加有利于稳外资、稳金融、稳预期的宜商环境,强化服务外资外企能力。用足用好中央和上海的稳经济*策,特别是针对近期央行、外汇局提出的23条助企纾困举措,建议加快在引领区率先落地实施,并逐条总结经验,复制推广至全市。建议把握上海人大被授权制定浦东新区法规的契机,参照近期上海运用立法变通权在金融领域尝试出台《上海市浦东新区绿色金融发展若干规定》的经验,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公平竞争、商事争端解决等重点领域,建立与国际标准高度衔接的法制环境和制度体系,坚定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向不动摇。
比如,建议在浦东设立中国国际金融司法服务中心,在经济仲裁、法务支撑等方面与国际接轨,并提供法律咨询、会计规则、专业调解、税务规划等专业服务。建议对标国际主要金融中心通行的税收*策,进一步完善境外机构人民币跨境投资税收体系,又如对境外机构以及提供服务的本地金融机构在沪配置人民币资产所取得的投资收益或利息、佣金等给予所得税优惠或减免。此外,建议优先为金融城内的外商机构高管提供绿色通关便利服务,为外商工作生活提供方便。
二是聚焦先行先试,加快在浦东新区探索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实施路径。建议在健全金融机构跨境资金本外币流动监测预警体系、实施创新业务审慎管理的基础上,率先在一些领域推进资本项目开放。
三是加快建立离岸金融业务中心,助推离岸金融体系建设。离岸账户体系方面,针对现有遵循国际惯例优势的离岸账户(OSA账户),建议进一步推动完善其与国际规则接轨,合理增加货币、股票、大宗商品、保险及金融衍生品、碳排放交易等业务场景。人民币离岸业务方面,建议尽快推动上海离岸业务持牌银行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配套增加离岸人民币兑换、人民币债券投资以及资产管理业务种类,并可考虑增加离岸持牌银行数量。离岸制度体系方面,建议尽快更新健全现有离岸金融制度和规则体系,加快出台人民币离岸交易制度;针对境内机构服务境外机构的法规空白点,建议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法规细则,建立差异化的监管制度和风险管控体系。
营造国际 创新创业环境
■游闽键市*协常委、无*派人士界别副召集人,上海协力律师事务所律师
近年来上海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浦东优化营商环境再集成当对标国际 水平,以法治引领改革,以改革促进法治。为此建议:
在立法层面,需做好立法规划,兼顾实用性与体系性。自年6月浦东获得特别立法权授权以来,已经出台了九部法规,内容涉及企业主体准入和破产、知识产权保护、生物医药等,数量不少,也非常实用,但在总体规划上略显不足。建议浦东综合考虑优化营商环境需要开展的各方面工作,以需求为导向,以1+N的模式,在两个条例的基础上,先制定一部综合性法规,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需要予以补充。
需做好法规*策的衔接与实施评估工作。浦东开发开放32年来出台了大量的法规、条例、*策,尤其是近十年来,从自贸区到临港新片区到引领区,不同时间出台的*策、法规门类很多,在引领区的新战略背景下,需要一一对标国际惯例,逐一评估实施效果,在透明度与便利化上再下功夫,增强商事主体的获得感。
对标国际标准提升执法水平。浦东作为引领区,建议在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理念上下功夫,以包容、文明的法治环境吸引企业与人才,以“柔性执法”的司法温度,激发商事主体的创新活力,对标国际标准,提升基层人员的执法水平以适应引领区发展。
突破亚太仲裁中心建设瓶颈。自年打造面向全球的亚太仲裁中心的实施意见发布以来,已经有包括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调解中心等六家境外仲裁机构的业务机构或代表处进驻浦东,初步形成境内外仲裁机构的集聚效应,但是业务开展还面临较大困难。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关便利。建议市出入境管理部门和新区*府为来浦东参加仲裁活动的外籍仲裁员、调解员和其他仲裁从业人员以及当事人、证人、代理人等,提供口岸签证、过境免签等出入境便利。二是税收优惠。建议新区*府会同财*、税务等部门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门支持,为区内仲裁机构和仲裁员提供财税支持。三是创新规则。以建设亚太仲裁中心为目标,打造浦东特色的仲裁规则高地。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形成仲裁的机构集聚、案件集聚、人才集聚,更好服务于浦东开发开放。
打造生物医药创新高水平链条
■陈启宇市*协常委、上海复星国际有限公司联席首席执行官
生物医药产业是推动浦东引领区建设、打造 创新产业集群的重要先导产业之一,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比较雄厚的产业基础。近年来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反复,为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高地增添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首先,高质量创新发展亟待新突破。其次,科技产业竞争态势日趋激烈。第三,发展信心和动力有待进一步提振。
对照现代化建设引领区蓝图,浦东要把打造生物医药创新的高水平链条作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的重要抓手,进一步撬动、盘活既有资源,对标全球 城市,加大创新性*策扶持力度,发挥好“龙头”作用,引领推动整个长三角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议:
一是高瞻远瞩,对标全球生物医药创新高地波士顿,以浦东为支点,撬动全市资源。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走上快道,已成为全球重要的生物医药创新策源地之一,但与全球 水平比仍存差距。如波士顿,以基础研究、临床研究、大型公司研发和风险投资基金集聚等四大优势,打造了全球 效率和高水平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生态,形成了“波士顿模式”,即由*府扮演积极角色,通过如研究经费支持和税收优惠、规划建设创新社区等方式,积极促进产学研分工整合,实现科研、教育与生产领域在功能上的协作,这些思路做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建议:对标波士顿地区的优势和模式,充分挖掘并整合上海相关资源优势,配套更高规格、因地制宜的扶持措施,更好地促进上海生物医药科研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建设 产业集群过程中为大小公司间加强交流与整合创造机会。
二是要以急速追赶世界的态度进一步加大对于源头创新的新技术的评估和支持,推动相关措施落地。建议积极鼓励浦东一批生物医药企业重视布局最前沿的技术,专注于first-in-class、best-in-class的创新,倾斜对“卡脖子”技术的支持,坚持与国际化的标准接轨;加速审评审批,重点推进如细胞、基因治疗等细分领域追赶国际水平。
三是从金融、人才等多方面配套*策多项并行,发挥金融中心原有基础优势,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建议建立更完善成熟和市场化的生物医药产业基金体系,注重种子轮、天使轮的投资,用*府引导基金出资,引进一批高质量的早期投资基金;建立市、区两级*府、国资平台,成立市级国资大型母基金,专门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出资;鼓励上市公司出资参与专项基金的设立;选择具有优势的医药产业集团和*府联手设立产业集团基金;鼓励大学、科研院所机构设立市场化基金,促进高校成果转化。
建议进一步加强对生物医药企业的金融服务,对研发创新相关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加大税收、房租减免等力度;为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金融支持。
同时在人才培养方面,参考波士顿地区,以大学城为中央智力区:哈佛、麻省理工等八所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组成特色鲜明、服务面向明确、办学定位准确的生态群落,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创业,建立创新型公司。建议率先在浦东实行更加开放更加便利的人才引进*策,对于生物医药行业一些“高精尖缺”海外人才,提供更加便利的出入境和停居留便利,加大各项优惠*策。
四是要立足长三角一体化,与各兄弟城市打好“配合战”,以产业融合、产业分工相互联动达到产业链的共振,起到“龙头”作用,整合利用好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除上海外,苏州、杭州、无锡等城市具有各自的产业链优势,未来浦东既要盘活上海原有资源优势,吸引创新企业在上海生根成长;也要整合长三角资源,合作共赢,带领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优势区域。
强化“引领区”港口服务保障
■方怀瑾市*协常委、经济和金融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打造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核心区,强化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率先构建高标准国际化经贸规则体系,打造我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发展和治理的功能高地。”这是*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引领区’战略定位之一。
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在全国占比很高,不仅是我国对外贸易的大通道,更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责任重大。上海港的稳健运行,不仅是上海经贸发展的根本保障,也是带动腹地、辐射全国、并影响全球贸易的重要因素。就“强化‘引领区’港口服务保障”提四方面建议:
,加快小洋山北等重点工程开发建设,为经贸发展备足港口产能。5月底以来,上海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市委、市*府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经济的工作部署,结合上海实际,出台《上海市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生机勃勃的大上海重新回归。短期内,疫情后企业大面积复工复产,加上疫情期间积压出口货物的集中出海,港航物流高峰已经到来;中长期看,随着一带一路、RCEP、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深入推进,通过上海港进出的货物将持续增长。这就需要上海港软硬兼顾,既要内部挖潜、提升效率,更要在硬件升级扩容上下功夫。要高度重视已纳入国家重大项目的小洋山北侧集装箱码头工程,这是做出增量、夯实上海港国际航运枢纽地位、持续保持全球集装箱 大港 位置的关键所在。
第二,在洋山特殊综保区恢复海关货物分类监管,深化数字化单证试点,为进出口客户创造更加便利的口岸条件。建议尽快恢复保税区内海关货物分类监管的试点,并对保税非保税货物以便利化的电子账册监管为主,尽可能减少企业对于货物的重复作业,提高运作效率。
另外,近年来,上海港依托数字化、平台化建设,已实现港口单证的全面无纸化,疫情期间为客户的正常作业提供了有效保障。但在具体实务操作中也暴露出海运进出口的“全程无纸化”仍有堵点,比如正本提单仍必须线下作业换单,出口退税备案仍需一些纸质单证。建议进一步加大数字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在口岸部门支持下,各航运企业、银行、沿江沿海港口的税务部门,积极开展对接合作,更大范围地开展海运单证基于区块链的无纸化换单,出口退税无纸化办理,提升单证合规的时效和“无接触”操作便捷性。
第三,加快推动长三角口岸协同监管,为供应链通畅升级服务保障。在本次疫情中,上海港依托“公转水”和“公转铁”多式联运服务,有力保障了长三角区域及长江沿线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后续,上海港将通过加快推进空箱调运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与内陆集装箱枢纽“同港化”联动的业务模式等措施,落实好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保障机制。建议加快推进长三角港口启运港报关、查验、放行一体化协同监管,全面试行经上海港中转出口的腹地集装箱进入内陆集装箱港口即视同进入上海港,进一步实现长三角区域更高层次口岸物流与通关一体化、便利化。
第四,聚焦沿海捎带*策有效落地。近期,马士基和东方海外等外资班轮公司陆续通过交通部资质审核,开展沿海捎带业务试点。沿海捎带*策的切实有效落地,将有力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枢纽港核心功能,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更加经济、丰富的海运进出口班期路径选择。建议进一步优化对沿海捎带业务的海关监管模式,增加“上海洋山沿海捎带代码”,实现北方三港至上海洋山港中转出境视同国际中转,切实提高中转业务的便利性。
在推进城乡融合上实现“引领”
■蔡友铭市*协常委、农业界别召集人、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市农科院*委书记、院长
浦东新区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思想破冰指引行动突围,必须全面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相关工作,促进共同富裕,在推进城乡融合上实现“引领”。建议:
探索创新产业混合用地改革。在建设用地增量有限的前提下,要破除对土地要素的体制机制束缚,加快激活存量集体建设用地资源。树立城乡统筹、一体化用地理念,在区内均衡配置产业、商业及配套服务设施,推动产业功能与城乡生活服务功能协同发展,以“优化、复合、高效”为导向,提升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吸引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转移,使城乡居民享有同等的生活、工作及交通条件,实现农村与城市生活的等值化。
实施“多规合一”,构建互补的城乡空间关系。真正发挥城市规划和农业区划的顶层设计作用,破除“集建区”和“非集建区”的简单划分,要按照“五位一体”的目标,强化“多规合一”的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在全域范围内统筹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领域各要素,以规划目标协调各方利益、系统推进。注重对文化价值的挖掘和功能改善,立足不同地域乡村资源特色,挖掘不同层次的乡村生态、康养、教育休闲等价值, 制定特色鲜明的田园乡村规划设计方案,保持文化底蕴和乡村魅力。
壮大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户籍管理等方面加强制度创新,高效利用土地资源。通过土地整理改善生态和景观环境,由单一的农业生产功能向农村多功能开发转变,因地制宜,充分挖掘乡村价值,繁荣区域经济,实现多种形式的农民收入保障。
面向人民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健康中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产业必将成为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农业大健康是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贯彻“食药同源”理念,注重现代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的协同创新,加大特色功能的种质资源开发力度,构建绿色生态的生产经营体系,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有效衔接,推动一 产业融合发展,既服务“民以食为天”的源头健康,又通过花卉园艺服务高品质生活、促进身心健康;以科技创新引领大健康产业发展,实现都市现代农业的新发展。
激发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村民充分参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过程中;尊重乡村建设规律,坚持示范引领、有序推进;强化乡村规划的审批与管理制度,提高规划约束力和实施效果。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和经营主体培育,完善农用地保护补偿制度,促进乡村建设更加科学规范。优先推进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依规改变用途入市交易,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探索建设用地使用权分层设立和高水平的产权制度供给,为城乡融合发展创造浦东经验。
推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发展
■蒋怀宇市*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民航华东地区管理局原*委副书记、局长
以浦东机场和铁路东站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是推进浦东引领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东站枢纽的规划建设中,要进一步增强现代化交通理念,面向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整个浦东的区域功能提升,大胆创新,率先引入新型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
为此,建议研究推广电动垂直起降飞机(简称eVTOL),使其在交通枢纽站点至附近城区、本市城郊各区间以及上海至长三角邻近城市间,提供低空客货便捷载运服务(目前其载重可达5人/约KG,飞行速度—KM/时,飞行航程和时间可覆盖KM半径范围)。eVTOL作为目前国内外城市交通发展的先锋领域,具有安全、降噪、低碳、经济的特性。目前我国此项技术与国际行业先锋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能够借助浦东引领区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契机整体规划,有效推进,必然能在贯彻实施国家立体交通建设规划、构建产业新赛道等方面实现弯道超车,造福于民(插播一分钟视频)。
在东站枢纽规划建设eVTOL,不但有利于缓解城市地面交通拥堵,而且可以形成新兴产业带动效应。首先,鉴于目前地面交通拥堵、常规举措难以满足与日俱增交通需求的现状,上海特别是浦东可依托创新开辟交通新领域,在发展新产业的同时综合协同解决这一难题。eVTOL具有极高的市场价值和极强的产业带动效应,包括研发制造、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飞行器维护和运营服务、空中交通和公共服务等众多产业,在创造经济社会价值的同时可 化缓解城市交通压力难题。其次,国际先导企业目前处于研发阶段,我们与他们的技术代差并不明显,极有可能实现赶超。有关咨询机构研究指出,全球若干国家近50个城市正在考虑交通系统中嵌入eVTOL。在我国,深圳的发展比较 ,目前已开辟个eVTOL起降点,在客货运输、紧急救援、医疗救护、旅游观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目前已有4家企业研发eVTOL,技术处于前沿。
就抓住东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契机率先推动eVTOL的试点和应用,建议:
嵌入东站综合枢纽统筹规划,着眼长三角远景设计。《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到年,我国要基本建成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核心城市,要发挥好头雁效应,大胆创新,先行先试,及早把eVTOL起降点网络建设纳入东站枢纽建设和城市综合发展规划,让eVTOL空中出行尽早进入大众生活,高起点带动长三角一体化交通发展。
打通运行壁垒,联动多部门支持协作。有关研报显示,到年,城市空中出行市场可达万亿美元规模,中国将会占据四分之一,而eVTOL将是其中重要部分。鉴于我国空域改革和低空逐渐开放,上海应着眼未来,始于足下,把“空中的士”概念作为抓手,尽早搭建产业和运行平台,联动规划、工信、交通、公安、应急及民航等部门有效支持和协作,打通eVTOL研发、测试、取证、应用场景通道,全力推进良性发展。
加大*策支持,加速eVTOL产业落地。相对于我国通航制造与欧美的差距,我国eVTOL技术已在弯道超车赛道上。*府应支持相应企业加入标准制定,并采用激励机制调动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把标准规范、定型取证和实际运行与企业布局、产业方向同国家战略相结合,从企业规范进阶到行业标准和法规,推动eVTOL健康发展。
期盼eVTOL在浦东引领区建设中率先运用,而后在全市乃至长三角上海得到推广,推动新一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早日实现。
以人才发展引领浦东引领区建设
■毛大立市*协委员、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市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组副书记
人才是 资源,是浦东引领区建设的关键。一年多来,浦东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着力吸引海外人才,在工作居留许可、永居推荐、电子口岸签证、国际资格认可等,阶段性成效初显。但必须认识到,浦东人才发展还面临着一系列挑战,亟待突破。
要认真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加快创新突破,以人才发展引领浦东引领区建设。
一要更加突出“开放”。一是建设、用好世界 高水平大学、国家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科学家论坛等平台,推进“国际人才蓄水池”工程和人才高峰工程建设,集聚一批全球卓越人才,打造雁阵格局。二是先行试点外国高端人才审核权限下放、科技人才居留许可、签证便利、长期居留、外籍人才科技创业、人才所得税支持、统一证件编码规则等*策,让“直通车”抓紧通车。
二要更加突出“改革”。一是聚焦“三大产业”,推进STEM领域人才产学研结合自主培养改革。二是聚焦“授权松绑”,赋予创新主体更多自主权,支持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大胆创新,完善重大攻关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度。三是聚焦难点堵点,探索新型科技人才分类评价,率先开展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完善综合方式判别人才,构建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以创新突破落实改革要求,以先行先试形成发展动力。
三要更加突出“生态”。一是集成放大用好城市软实力,优化高品质营商环境和人才发展生态,以 细优的环境提高海外人才便利度、满意度,有效延揽、凝聚、成就人才。二是优化海外人才全链条公共服务,推进外籍人员养老、医疗保险等改革试点,主动关心、强化交流,稳预期、强信心。积极为青年人才发展提供平台,解决实际困难。三是加快建设国际人才社区,推进移民融合服务,依法依规适当增加宗教文化场所,加强规范管理,加大对海外人才的“黏性”。
全力做强科技创新引擎
■钮晓鸣市*协常委、科技和教育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张江科学城建设发展以来,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张江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需求,成为攻坚突破、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典范。因此,在新的起点上,要寻求新的标杆、聚焦改革突破和系统集成。最近国内外学者在研究综合世界 的科创中心如硅谷等的基础上,梳理出激发创新的诸多要素,这些要素有机联系,相互促进。一是有利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发展的*策制度环境;二是高度密集的高素质人才;三是世界 大学(科研机构)及其与企业、产业的互动;四是高水平的创意和创新活动;五是雄厚的资金来源和成熟的金融体系;六是发达的中介服务体系;七是具有全球竞争力和高度集聚的特色主导产业;八是高品质生活和人居条件。还包括创新文化和全球化区位优势等。这些都非常值得我们对标借鉴,拉长板、补短板,在*策制度设计和改革上实现综合配套。
比如,在浦东建立支持原创的科研基金,吸引更多的资本投资原创技术,发挥资本和创新形成内生互动的乘数效应;率先在*府资助的科技项目方法进行改革,将原有的预算审批制改为“负面清单制”,给承担单位更大自主权。又如,支持企业对创新人才的投资,将企业引进创新人才视同科研投入,其成本可列入加计扣除。再如,将人力资源、知识产权、投资管理、成果转化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列入招商引资范围,可参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大力支持,使人才、知识、资本等创新等要素之间的互动更加高效顺畅。
推进浦东文旅融合创新
■杨劲松市*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上海申迪(集团)有限公司*委书记、董事长
浦东打造引领区,既需要硬实力的引领,也需要软实力的引领。文化旅游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文旅融合的创新需求不断加大的同时,也带来了硬件投入和内容供给相互匹配、科技赋能和产业升级相互适应、消费转型和产品创新相互促进等方面的挑战。对此,要处理好几对关系,即面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平衡好个性化和大众化的关系,面对科技赋能和消费体验方式的新变化,应对好线上和线下的关系,面对长三角文旅跨界融合加速的新趋势,统筹好平台效应和流量经济的关系。
经多年探索努力,浦东不仅在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上彰显出引领区的硬实力,在下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创新,促进软实力再提升方面也深具潜力和空间。为此建议:
一是强化融合创新,做国际文化大都市和世界 旅游城市建设的引领者。对标世界 、对标 品质,上海正在努力打造体现国际风范、彰显中国元素、具有上海特色的世界 旅游城市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大都市。浦东新区作为上海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在构建和塑造上海文化和旅游品牌方面肩负时代使命。加强文化旅游和相关产业的融合创新,体现国际标准和本地实践的结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通过文旅融合重塑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既满足沉浸式、参与式的时代需求,又体现出个性化、社群化和定制性的鲜明特质,使普通市民能够参与和共享文化成果,体现大众化和普惠性的特点,提升都市文明形象和市民文化素质。
二是强化科技赋能,做文旅行业新业态、新模式、新需求有效实现的引领者。以满足消费、激发消费、创造消费为落脚点,推动科技对文旅全产业链的赋能升级,推动文旅产品内容的在线化,以及线上线下的融合互促,推动科技与文旅消费场景的连接;发挥浦东新区的科创平台优势和文旅产业的流量优势,相互促进提升,大力扶持和引进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旅企业在新区创业,通过流量吸引更多国内外的产业、市场和技术要素向平台集聚,顺应和扩大疫情后的国内市场需求,助推国际消费中心建设。
三是强化资源整合,做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文旅产品的引领者。“十四五”期间,浦东新区在文、体、旅的*府建设项目总投资预计将超过亿元,为涵养文化软实力增添了“强硬件”。要加强国际对标,通过文化内容打造和创新,释放硬件的核心功能,让高品质的文旅设施联起来、活起来,实现人气集聚、流量提升和价值转化;要针对疫情对文旅行业的冲击和影响,加大*策扶持力度,加快行业恢复和重振;要充分发挥好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世博等文旅产业相对集聚功能区的带动作用,推进相关产业项目合理布局,推动浦东和浦西、长三角周边地区文旅资源的整合协同,构建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本文图片均由金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