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联研究长出全球物流集团DHL的德国
2023/1/16 来源:不详来源
运联研究(ID:tucbest)
作者
运联研究院田勇
编辑
小L
核心导读:
1)转向高附加值门类及持续升级现有门类,是贯穿战后德国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主线;
2)只有抓住了战后德国工业/制造业发展的主线,才能找到推动德国公路货运发展的根因;
3)德国公路货运,是伴随本国工业/制造业升级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4)中、德公路货运发展的不同背景、不同节奏,以及当前所服务的制造业的不同阶段,决定了两者可比性极其有限。
“你怎么敢在食物短缺时放松我们的配给制度?”
艾哈德:“……我没有放松配给制,我已经废除了它!……”
如果要给二战后、身处两大阵营对抗前沿的联邦德国(西德)的经济腾飞,找一个实质性起点的话,那么年是个答案。时任美英法占领区(西德前身)经济事务负责人的路德维希·艾哈德,力推货币改革、解除价格/工资管制以及彻底终结配给制,正是“梦开始的地方”。
伴随着西方占领区(年8月后为西德)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工业/制造业的重建、恢复、逆袭、成长、转型,公路货运也在适应和满足工业/制造业重新崛起所释放的需求,并逐步取代铁路,成为沟通德国制造业供应链和国内消费品分销渠道的大动脉和毛细血管。
本文尝试以二战后德国工业/制造业发展历程为主线,探求占据德国内陆运输市场 “C位”的德国公路货运所赖以发展的根因。并以此为基础,从工业/制造业视角,探讨中、德公路货运的可比性和实际差异,以破除盲目对比带来的妄自菲薄,和对德国公路货运所谓“先进”的刻板印象。
公路货运占据德国货运市场的统治地位
就德国内陆运输的基本面来看,和中国大陆类似,公路货运占据着 统治地位。这一地位,是在货运汽车技术日趋成熟的前提下,伴随着本国工业/制造业的发展而取得的。
1.1德国年度总货量的八成、总周转量的近四分之三,均由公路货运承担
年全德45.68亿吨的总货运量中,公路货运占据了80.2%的比重,承担了36.5亿吨的运输量。而同占比第二的铁路运输,只占到了总货量的7.9%,完成3.6亿吨。紧随其后的是海运,占比6%;内陆水运占比4%;至于空运及管道运输,则仅仅承运了不到万吨,占比不到2%。
图1:德国货运结构
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除了各运输方式的总货量占比结构外,货运周转量占比基本呈现类似的格局。但由于相对于公路运输,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天然具备长距离运输的成本优势,呈现在比重格局上,则是公路运输货运周转量比重小幅下降,铁路、水路等运输方式占比较为显著地抬升,但依然无法掩盖公路货运的强势地位。
1.2聚焦服务本国工贸,德国公路货运以本土市场的流通业务为 主体
德国公路货运是典型的力主服务于本土工贸市场的运输方式。(当然,其中不乏服务于欧盟内部市场及国际市场进出口贸易的部分业务)。
年,德国公路货运总货量中,有八成是服务于出发及到达地均在德国境内的国内市场,而进出口国际业务在公路运输中则相对边缘化。
年欧盟各国公路运输货运量分布情况
来源:欧盟统计局
1.3强大的公路基础设施是德国公路货运赖以发展的基础之一
截至年底,德国境内所有等级公路总里程达83万公里,居于欧洲头部水平,其中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32万公里。作为对比,和德国面积相似的云南省,直到年高速公路总里程也才刚刚突破公里。
除乡间公路及不具备城际中长途货物运输功能的本土化公路设施外,全德境内的可承载中长途货运功能的公路网总里程达22.97万公里,包含上述1.32万公里的联邦高速公路(Autobahnsystem)、3.78万公里的联邦公路(Federalroads)、8.69万公里的州级公路(Lnderroads)和9.18万公里的区域级公路(Districtroads)。
图3:德国公路总里程分布情况
数据来源:德国联邦统计局
德国公路货运是在持续服务本国工业/制造业转型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二战后,德国公路货运的发展过程,也可以说是和铁路运输此消彼长的竞争过程。运输方式变化背后的核心推动力,是德国工业/制造业体系由战后严重依赖基础材料生产/重工业,向高附加值、高精尖产业及消费品轻工业升级和转型。
2.1废墟之上没有奇迹,有的只是被掩盖的传承
德国(西德)战后的经济腾飞往往被称为奇迹,但我们更希望强调的是,依托战后工业/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而崛起的德国经济,更应该被比作充分爆发的“炸药包”。
而艾哈德的工作则更像是“引信”,自德国追赶 次工业革命以来,所一脉相承的工业/制造业专业技术、知识储备、基础设施、技工人才建设惯性……才是“炸药”本身,则。比如,即使纳粹投降后,其境内依然具备大量可投入生产的工业设施设备。
1)牵一发而动全身,由铁路运输承载起的德国 次重工业崛起
从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开始,到年在普鲁士主导下的统一,德国工业/制造业作为 次工业革命的后来者,用37年的时间完成了从技术、品质到规模的全方位“补课”,彻底甩掉了德国制造身上低质价廉的标签。
在此期间,德国交通运输领域最为突出的,是铁路建设的突飞猛进。
这其实是在充分适应彼时生产力发展需求的过程中进行的。蒸汽动力机械化大生产技术已经足够成熟的环境下,德国得以直接从采矿、钢铁等成熟基础重工业开始,充分吸收蒸汽革命的成熟果实。铁路凭借其稳定、高效的性能,自然成为了煤炭等原材料,钢铁、机械设备等工业生产资料运输交付的首要运输形式。
2)电气革命成全了德国工业/制造业的 次转型升级
随后到来的电气革命中,德国坚实的重工业基础凭借远小于英法的技术、设备转换、升级包袱,更快速而充分地拥抱了电气化时代的生产力跃迁。
自19世纪70年代直至一战前(年),德国工业化基本完成了 次转型升级,汽车、机械制造、化学工业等更高附加值的工业门类开始涌现和发展。可以说,二战后德国经济腾飞,是在一战爆发前夕的德意志帝国 时刻就已经被注定了的。
3)德国19、20世纪之交的工业转型,客观上提出了对更加灵活的运输方式的潜在需求
必须强调的是,汽车的诞生、动力技术的探索和整车市场化的发展,则是另一条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