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一生无儿女,视两个亲弟弟的孩子如己
2023/4/16 来源:不详年1月8日,一位被癌症折磨得骨瘦如柴,体重只剩61斤的老人,在北京解放*医院告别了世界。
在人生最后一刻,他对身边医护人员说:“不用管我了,你们去忙吧,其他同志更要紧。”
几天后,天还蒙蒙亮,上百万群众便涌上了长安街,他们有的趁夜从京郊赶来,有的坐了几天几夜的火车,人人都泪流满面,等待着送老人最后一程。
这位老人就是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
送别周总理
周总理一生都把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始终严于律己、坦荡无私、甘于奉献。
他不仅仅严格要求自己,还时时教导敦促身边的亲属,从不允许他们搞特殊化,为此还特意写了十条家训传给家人。
周总理本人并没有子嗣,不过他有两个弟弟,有一群侄子侄女,如今近半个世纪过去了,周总理的亲属后人都怎么样了呢?
01周恩溥后人:定居焦作甘于平凡
年3月5日,在江苏淮安的一个落魄封建家族,周贻能夫妇迎来了他们第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就是周恩来。
但由于家道中落经济困难,刚好家族中的小叔父没有孩子,又得了肺痨需要冲喜,于是这个长子便被过继给了小叔父一房。
按照宗法旧制来说,当时周恩来不能算是其生父周贻能的子嗣。
少年周总理
因此第二年,当二弟周恩溥出生的时候,全家人都特别重视这个孩子,特意送他去寺庙做了个“寄名和尚”,只希望他能平平安安、长伴父母身边。
周恩溥也果然如父母期望的那样,长大后承担了大哥和弟弟的责任,一直为家中尽孝,跟着长辈在山东、东北等地谋生。
年解放战争前夕,国共关系紧张,反动派逮捕了周恩溥,对他刑讯逼供要求说出周恩来的消息。但周恩溥毫不低头,不跟敌人合作,最终被迫害致死。
二弟周恩溥
周恩溥去世后,家中便只剩妻子王兰芳和独子周荣庆相依为命。而王兰芳也曾是一名东北抗联战士,曾在冰天雪地里与日寇展开游击周旋,为此在战斗中受过重伤。
年,王兰芳工作调动来到了北京,儿子周荣庆也随之进京,在这里,他第一次见到了伯父周总理。
由于王兰芳一身伤病,很难维持每天正常上班,但组织上考虑到她对革命的贡献,又是烈士遗孀,因此仍然每月给她发放全额工资。
周总理知道后,便让她提前退下来,一方面是为了休养身体,另一方面他想从自己亲人开始,力所能及地减少国家财*负担。
于是,周总理便私下里承担起了王兰芳的生活费,每个月给予她50元。后来年时周总理也同样劝病痛的三弟退休,每个月给予元,看病吃药的钱还另外承担。
他曾特意叮嘱侄子:这笔是给你们爸爸妈妈的,谁都不要用,要花钱自己去挣。
周恩溥与王兰芳之墓
起初,周荣庆医院工作,后来随着战争结束,面临退伍。周总理便劝他说:“到地方上去,到一线去,做个光荣的劳动人民。”
于是年,周荣庆先是分配到了河南一家卫校,没过多久又去了焦作,进入钢铁厂工作。
周荣庆牢记伯父的叮嘱,始终听从调动安排,在基层任劳任怨。
在这里,他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半,晋菊清。两人的交往跟普通人没什么两样,周荣庆一直没有透露自己家和总理的关系,直到结婚前不久,晋菊清才偶然得知丈夫的真实身份。
一天,几位同事找到晋菊清,恭喜她以后要去北京了。
晋菊清一头雾水,不知道同事们在搞什么名堂,同事这才告诉她,她的对象是周总理的侄儿。
晋菊清震惊一滞,丝毫没有觉得自己真幸运,而是非常生气地跑去质问周荣庆,为什么要隐瞒,说她只是个农家女,两人不合适。
周荣庆连忙跟她解释:我们家和大伯不一样,只是普通人。
两人闹到了母亲王兰芳面前,最后由老人家出面才说通:“虽然我们和总理有血缘关系,但正因为这样,更不能以他的名头搞特殊,其实跟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一切都要靠自己。”
这才解开晋菊清心里的疙瘩。
年5月10日,两个年轻人喜结连理,消息传到周总理夫妇耳中,周总理连声称赞他俩的结合是劳动之家的光荣,还特意写了一封信,并随信送了一套床上用品表示祝贺。
二弟周恩溥这一系后人,从此在焦作落地生根,多年来他们始终牢记总理的嘱咐,从不因自身特殊身份而跟组织提要求,也不宣扬和总理的关系,始终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和普通人家一模一样。
周总理夫妇
02周恩寿后人:做普通的工作,过平凡人的生活
周总理最小的弟弟,周恩寿出生于年,他在大哥的影响下,也踏上了革命之路,年即加入了青年团,在北平负责*的地下宣传联络工作。
后又在总理的安排下,进入*埔*校学习,跟林彪等人是同学。
后来,白色恐怖来袭,周恩寿也遭通缉,他因之前所犯的一个小错误,自觉能力欠缺,于年初跟大哥告别,去往吉林四伯处谋生。
巧合的是,他的这次离开,幸运地帮了大哥的大忙。年5月,周恩来、邓颖超等人需前往苏联参加一场重要会议,没想到在东北遇险,幸亏有周恩寿的周旋掩护,他们才成功出境去往苏联。
其后,他在吉林、太原、天津等地辗转,几经波折后,在天津以做生意为名,暗中为地下*提供掩护、经费和药品等。
小弟周恩寿
年9月,周恩寿也遭反动派逮捕,所幸经过组织的多方营救,他最终成功脱险。
建国后,他在兄嫂的建议下进入华北革命大学学习,毕业后担任了北京钢铁局科长等职务。年因胃溃疡加重,周总理劝他也提前退休,并私人为他每月提供元资助。
和二哥周恩溥不同,周恩寿一系有三子三女六个孩子。
为了减轻小弟一家负担,同时总理夫妇也非常喜欢孩子,在一番商量后,有三个孩子被接来和他们一起生活。
周恩寿、王士琴和孩子们
最大的是长女周秉德,她从12岁起便跟在总理夫妇身边,一起生活了十多年。
这个年纪已经能懂事记事了,因此总理家中很多事情,后来都是在她的叙述下才流传下来。
周秉德女士继承了总理夫妇的优良传统,一生艰苦朴素。晚年定居在北京一个普通的小区,即使退休了也闲不住,经常到各个学校、团体演讲传扬总理精神。
晚年周秉德
大儿子周秉钧,高中毕业后本可以考取大学,却听从了大伯的建议,参*去了广州,成为一名飞行员,自此一生都专注于国家的国防安全建设。
二女儿周秉宜,也自小和伯父伯母一起生活,耳濡目染下她也继承了总理夫妇的优良作风。在成年之后,她投身到了周总理思想研究工作之中,一直致力于宣传总理思想与精神。
晚年周秉宜
二儿子周秉华也曾参*入伍,后退役成为一名普通的工人。
无论是在印刷厂做基层职工,还是在企业做机关干部,他都认真完成每一个工作目标,退休后又返聘做起了文化市场行*监管工作。
三儿子周秉和,他的名字有着特殊寓意,出生时正值抗美援朝,周总理希望中美和谈成功,结束战争恢复和平,于是给他取名为周秉和。
周秉和对于自己的名字特别骄傲,他常说这是大伯对于祖国的殷切期许,而他本人也丝毫没有辜负大伯的期望,于清华大学毕业后,进入北京市自动化技术研究所工作,在学术研究上颇有造诣。退休后他也闲不住,依然担任中国知青网理事长等职务。
周秉和与伯父石像
小女儿周秉建,是周家的掌上明珠,非常受周总理关心。
16岁时她前往内蒙古下乡工作,年考入内蒙古大学学习蒙古语,之后便一直留在内蒙古工作劳动,为牧区的发展奉献了一生精力。另外,她也是周总理直系亲属中少有的*府工作人员。
在周恩寿一脉六个孩子中,所有兄弟姐妹都谨记周总理的教诲嘱咐,不图名利,不图享受,做着普通人的工作,过着平凡人的生活,尽心竭力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创造价值。
邓颖超、周秉建及其丈夫拉苏荣
03总理夫妇与亲属们的浓浓亲情
周总理夫妇一生没有亲生儿女,他们把自己对孩子们的爱,都倾注到了烈士子女和侄子侄女们身上。
周荣庆和晋菊清两人结婚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
但那时交通不便,晋菊清一直没能进京,没能见见传闻中的七爸七妈(侄子侄女们对总理夫妇的称谓)。
直到年5月1日,婆婆王兰芳突然提起很想去看看总理夫妇,她才有了人生中首次北京之行。
当时,周荣庆工作耽搁走不成,只能由婆媳俩带着三个孩子,在火车上站了一天一夜,才抵达北京。
接到婆媳俩要来看望的消息,邓颖超亲自前去中南海门口迎接,见面后她非常热情地和晋菊清打招呼,说:“我祖上也是河南的,咱们是老乡啊。”
邓颖超和晋菊清
然后又跟她比了比身高,试了试鞋码,两人的身高、鞋码居然都差不多,邓颖超高兴地说:“我们两个真有缘分。”
两人相处非常轻松、自在,晋菊清后来才知道,邓颖超是在暗中测量她的鞋码,准备送她鞋子。
午饭时分,周总理结束工作回到家里,也热情和蔼地跟她们打招呼,又分别抱了抱三个孩子。他问起孩子们的名字,觉得不太恰当,于是又分别给他们取名叫志勇、志红、志*。
总理还嘱咐晋菊清说:“你妈妈以前在战场上流过血受过伤,身体不好,你和荣庆要照顾好她。”
在回河南时,周总理夫妇送了他们很多衣服和鞋子,晋菊清还收到一块手表。
左一周志勇、左三晋菊清、左四周志红
侄孙周志勇长大后,回忆起童年的场景,他每一次去看大爷爷、大奶奶,十多天都不一定能遇到周总理一次,一般只有大奶奶邓颖超在家,她会给孩子们做肉丸子、鱼、虾、桃子、玉米,都是当时美味可口的食物。
年周志勇结婚,他前往北京看望大奶奶邓颖超,一起拍了很多照片,结果不知道怎么回事,胶卷相机拍出来的照片一张都没有洗出来,全都曝光了,这让他遗憾至今。
相比于远在焦作的周恩溥一系亲属,在北京的周恩寿一脉孩子们,有更多机会和时间与周总理夫妇相处。
周总理和亲属们
大女儿周秉德,二女儿周秉宜,大儿子周秉钧,都曾长期跟随在总理夫妇身边。
尤其是周秉德,她从12岁便和总理夫妇一起生活,一直到年结婚后才搬出中南海。
作为最大的孩子,又住在一起了,周总理非常注重对她的培育教导。
年周秉德面临初中毕业,当时前往苏联留学上高中是一种潮流,但是周秉德却有自己的想法,她受一部电影启发,想去读师范学院,为国家的教育事业献一份力。
为此她特意在饭桌上说了自己的想法,想听听长辈们的建议。
邓颖超当即表示鼓励,然而周总理却一声不吭只顾吃饭。
邓颖超问他怎么不表个态,周总理才放下筷子,耐心地说道:“这种人生关键时刻,应该让她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判断,我们大人说多了反而给她更大压力,万一误导了她,以后再后悔也来不及了。”
总理夫妇和秉德、秉钧、秉宜
周秉德对伯伯的话启发良多,她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读师范学校做了一名教师。
除了周秉德之外,妹妹周秉宜也让周总理分外疼爱。
周秉宜去中南海时才5岁,天真活泼,而且她还长得跟周总理生母有几分相似,由此更加受周总理喜欢。
当时国家的各种建设如火如荼,周总理总是彻夜不眠地工作,到大清早也不愿休息,任凭邓颖超怎么去叫都没用,而且大人还不能走进办公室,打扰了工作他会生气。
为此,邓颖超想了一个办法,她把6岁的小秉宜叫起来,给她头上扎个大大的蝴蝶结,让她去办公室叫周总理。
聪明的秉宜便蹦蹦跳跳地去办公室,拉伯伯的衣角,要伯伯陪她去中山公园看花,周总理不好扫小侄女的兴,便只好陪着她去看花。
总理陪小秉宜赏花
大人办不了的事,让孩子们去办,这样周总理就能在上午的时间段,稍微休息一个多小时。
其他几个没住在一起的孩子,每到假期也经常到中南海看望伯伯、伯母,他们给两位老人带去了开心、热闹和关爱,而总理夫妇也时常